西方思想史-720

公元140 年 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和《地理学指南》,对古典的天文学和占星术作

克罗狄斯·托勒密(古希腊语:ΚλαύδιοςΠτολεμαῖος;拉丁语:Claudius Ptolemaeus,约90年—168年),是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他住在亚历山大, 他有一个拉丁名,有几个历史学家认为这暗示他也是罗马公民。他引用希腊哲学家的话,并使用巴比伦的观测结果和巴比伦的月球理论。14世纪的天文学家西奥多·梅利特尼茨说他的出生地是希腊城市托勒梅斯Hermiou(希腊语:Πτολεμαΐς“Ερμείου)在Thebaid(希腊语:Θηβαΐδα[Θηβαΐς] )。但是年代过于久远,并且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实或矛盾。他在公元168年左右死于亚历山大。

托勒密写了几篇科学论文,其中三篇对后来的拜占庭,和西欧科学很重要。第一个是现在被称为Almagest的天文论文(即《天文学大成》)。第二个是地理,这是对希腊罗马人地理知识的全面讨论。第三是占星论论文,他试图使他的宇宙模型适应当时的亚里士多德 自然哲学。

古罗马作家、哲学家。原名马尔库斯·安尼乌斯维路斯,出身于西班牙的显贵家族。161年继承罗马帝位,称为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安托尼努斯。他的大半生是在戎马生活中度过的。180年3月死在潘诺尼亚。他自幼在修辞学、语法学、哲学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146年他放弃了修辞学,转向斯多葛派哲学,成了唯一的皇帝哲学家,是晚期折衷主义的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重视道德修养,要求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而达到无私互爱的境界。他认为所有的人作为神之子都是平等的,但又要求人们安于命运给他们安排的地位,这就为他自己的统治进行了辩护。他用希腊文写成著名的《冥思录》(“自省”之意)12卷。作者用陈述和问答等方式记录了他的各种思想,对于研究作者和当时的哲学思想很有参考价值,后世也把它作为一部论述修养的哲学名著而广为流传。在罗马,还有纪念他的一个圆柱和一座骑马的青铜像保存到今天。

古罗马医师、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继希波克拉底之后的古代医学理论家。创立了医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体系。

反异端论,古代教父伊里奈乌(Irenaeus,约130—约200)所著《驳斥并颠覆伪知识》一书的略称。原书为希腊文,16世纪后失传,今存为拉丁文译本。内容是对诺斯替派神学观点的批驳。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专家,怀疑论者。恩披里柯的著作记载了古代怀疑论者的主张以及他们对各派学说的反驳,是研究古代哲学的重要史料。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专家,怀疑论者。其生平不详,据说在罗马住过一个时期,也到过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他属于经验派的专家,因此得到了“恩披里柯”(经验派)的绰号。但他在哲学上并不是经验派,而是古代怀疑论的最后一个代表。他有 3种哲学著作流传下来:①《皮浪学说要旨》3卷;②《驳独断论者》5卷,第1~2卷驳逻辑家,第3~4卷驳自然哲学家,第5卷驳伦理学家;③《驳教师》6卷,依次驳斥语法学家、修辞学家、几何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驳独断论者》和《驳教师》又合称《驳数学家》。这些书中指出:人的各种感觉互相矛盾,各种思想互相矛盾,感觉又与思想互相矛盾;不同哲学家的意见互相冲突。所谓自明的公理其实只是假设,其反面同样是可能的,因此真理是得不到的,这些冲突矛盾只能使人烦恼,只有采取怀疑态度,不作任何判断,杜绝一切信仰,才能得到安宁。恩披里柯的著作记载了古代怀疑论者的主张以及他们对各派学说的反驳,是研究古代哲学的重要史料。书中所主张的怀疑论是没落阶级灰心失望的反映。

公元232 年 柏罗丁在亚历山大城开始跟随阿摩尼奥斯.萨卡斯学习, 长达11年

驳塞尔索,基督教早期希腊教父奥利金的著作。约写于248-250年间。原书为希腊文。共8卷。塞尔索推崇柏拉图哲学, 约于178年著《论线年后奥利金从友人处得该书,应友人请,著此书反驳之。详细征引《论真道》的论点逐条加以反驳,保存了该书的大部分文句。现存最古本为梵蒂冈图书馆中的13世纪羊皮卷抄本,仅存后6卷,前2卷于1941年在开罗附近发现的蒲纸抄本中可见到。

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并对西方中世纪中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流派主要基于柏拉图的学说,但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新的诠释。新柏拉图主义被认为是以古希腊思想来建构宗教哲学的典型。新柏拉图主义流行于公元3-5世纪。它虽然被归属于柏拉图主义阵营,但却带有折衷主义倾向,与亚里士多德学说和斯多亚派有着明显的联系。

在多次内战中获胜后,自公元324年起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以与元老院的罗马对抗:推进政府和军事改革,加固帝国的边防。大帝对帝国做出的改革极大地影响了东罗马帝国,甚至在他死后的200年中,东罗马采用的大多都是他一手创造的军制。

君士坦丁大帝在晚年归顺了基督教。他是第一位加入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公元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颁布《米兰敕令》(Edictum Mediolanense),承认在帝国内部所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该书试图重现从使徒时代到公元324年这三个世纪的教会历史。全书共十卷,第一卷记载耶稣基督的生平,第二至第七卷叙述从基督教产生一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上台的时期,第八卷记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对基督教的大逼迫,第九卷记载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西方的胜利和马克西敏在东方的再次逼迫,最后一卷记述了教会获得宽容、和平以及罗马帝国支持的历史过程。优西比乌的《教会史》是了解早期教会和罗马帝国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尼西亚会议是基督教会史上在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北部尼西亚城召开的两次世界性主教会议,分别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公会议,对基督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 (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是一名摩尼教徒,同时也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家,教会博士,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其思想影响了西方基督教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诃(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视为教父时代重要的天主教会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 》和《忏悔录》。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