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基戴维斯——奋斗逼的一生

里基戴维斯在NBA的生涯,就像所有资质相对平凡之人在这个联盟中的心境变化曲线一样—-从年轻气盛的心比天高,到被资历与能力压倒后的初步自知,再到重新燃起的奋斗志向,然后被同辈甚至小辈用铁的事实被迫认知“天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而让他稍显不同的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这让他在这个联盟中打的时间够久,久到了足以让中国球迷认识到他的存在,并且化成了一个著名的“辅佐”之梗。能够做到这一步,里基戴维斯便已经超越了NBA至少百分之七十的球员,超过了他的那些前队友们—JR布雷默,科德里克布朗,杰拉米麦考伊,甚至稍强一些的杰夫麦金尼斯。而实现这样的小小认知度,靠的便是戴维斯的一种精神气质—混不吝的草莽之气。

戴维斯并不算是学校篮球圈中最耀眼的少年天才。虽然他也曾经有着一系列看似炫目的高中时代传说和荣誉,但就像我们知道的一样,这些东西更多只是该球员在被选中时被宣传包装,渲染其所谓天赋的某种装饰品而已。只要能够加入NBA的球员,哪怕只是一个二轮新秀,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举出一连串的华丽前缀。而球员在同龄人中的真正位置,终究会兑现在高中升大学时的择校,以及大学进选秀时的顺位之中,结结实实,童叟无欺。

那么,戴维斯的大学,是盛产如他一样1.98M飞人的北卡罗莱纳?还是团队篮球为根基的蓝魔杜克?还是UCLA,堪萨斯,佛罗里达?都不是,李基戴维斯的最终落脚地,仅仅是爱荷华大学而已。一个自NBA有了学校选秀制度以来,输送到nba的最有名者,不过是遥远的1971年,以首轮第六顺位加入西雅图超音速队并随队在1979年夺冠,个人也在1976年入选全明星赛的弗雷德布朗。而即使是布朗,生涯也不过拿到14.6分+2.7篮板+3.3助攻的数据而已。而再往后排,校史第二人,当属达拉斯人颇为熟知,作为疯狂实验者的主教练更加著名的,唐尼尔森。再往后,就已经轮到了那个“在NBA历史长河中几不可闻”的戴维斯了—13.5分+3.5篮板+3.3助攻。

就是这样一所平庸的学校,最终获得了戴维斯在NCAA的所有权。而在1998赛季的那一届球队当中,也只有李基戴维斯一人入选了NBA,15分+4.8篮板+2.4助攻的数据已经是队内发动机,每场12次的出手更是比第二名的队友足足高了一倍。李基戴维斯的混不吝,在这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作为这个球队中出场时间第二多的人,心无旁骛,单纯地作为一个得分手,一次又一次地接到控卫传出的球,并且将它投进篮框,用得分这一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方式,为自己的被忽视做出报复,试图让媒体的关注从那些强队身上转移到这所平庸大学中的自己这边。

而里基戴维斯的做法,也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效果。最终,他在1998年的选秀中被选中了。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阴影。能打出较为成熟数据三围的他,终究也只是落到了首轮第21顺位而已,有一大堆平庸的名字被排在了他的前面—几乎迅速被联盟淘汰的布莱斯德鲁,罗肖恩麦克劳德,以及无存在感多年的迈克尔多列亚克,帕特加里蒂,吉昂克拉克。

事实上,1998年的选秀并不是一次天赋非常集中爆发的选秀大年,状元秀是那个著名的奥洛沃坎迪,前十当中还包括了拉夫伦茨、罗伯特特雷勒。诺维茨基、保罗皮尔斯、文斯卡特看上去就像这个年分中的特等奖,而迈克毕比、白巧克力威廉姆斯、邦奇威尔斯、贾米森这样的级别已经堪称中坚力量。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年度中,里基戴维斯依然等待了足足20个轮次,他进入NBA时的平庸,可见一斑。

戴维斯所加入的夏洛特黄蜂,并不是一个适于新秀—尤其是他这种打法的新秀—成长环境的球队。在戴维斯加入前的97-98赛季,黄蜂队就拿下了51-31胜的出色成绩,在东部半决赛中与乔丹的公牛队大战五场。而球队中最不缺的,似乎就是外线攻击手了—-小前锋格伦莱斯作为第一得分手,场均22.3分,而控卫大卫韦斯利,也并不是当年盛行的中规中矩型传统组织者,每场比赛要拿到10.7次出手换来13分,进攻顺位仅次于莱斯。而在后场的人员储备上看,小虫博格斯、“斯蒂芬之父”德尔库里,公牛第一代王朝主力BJ阿姆斯特朗,火箭两连冠主力马克斯维尔,堆积起了黄蜂队最大的实力基础。

在这样一支以外线为核心建队,厚度极深的季后赛二轮级强队中,作为一个初来乍到、天赋只有21顺位的平庸水平,且上场后以个人得分为主的戴维斯,显然是拿不到太多机会的—球队要打成绩,而战术优势点又在外线得分开发环节,不可能让一个不太懂传球分享,自身实力也就那样的毛头小子来主攻,更优解有太多了。于是毫不意外地,戴维斯在新秀赛季只有12.1分钟出场,用4.3次出手拿下4.5分。即使是这种程度的出场,也要感谢黄蜂的一次季中交易—他们打包BJ阿姆斯特朗,格伦莱斯和JR里德,从湖人队换来了大中锋埃尔登坎贝尔与小前锋埃迪琼斯,腾出了一些后场轮换空间。

但是,即使是替补,“奋斗侠”戴维斯也要延续大学时的混不吝风格,上场就要出手,且是以一个持球主攻手的自我定位出手。虽然受到了上场时间限制,但在每36分钟里,戴维斯足足出手12.9次,队内排在第二名,打法也是高度核心化的持球、突破、攻框,以及巨星味道十足的长两分投射—篮下出手占比39%,高于队内所有外线%,至于三分球那种“不够核心”的东西,则只有6%的出手占比。而这样的打法,在戴维斯稚嫩的技巧与平庸的天赋下,让他只能打出不足46.2%的真实命中率,进攻效果奇差,OBPM刷出了-队内第十二的-1.6。

而到了生涯第二年,戴维斯的处境和打法依然没有太本质的转机,只能说是相对正常了一些—-上场时间不升反降,不足12分钟,打法上40.6%占比的长两分+2.1%的三分表现出了不佳的进攻习惯。虽然受助攻率上升到72.3%,体现出了更团队化的定位,但过多的长两分投射拉低了他的效率,54.2%的真实命中率不算很差,但作为一个回应手来说却不算优秀—同赛季队里的射手埃迪罗宾逊,两分球受助攻率86.3%,便拿出了56.9%的真实命中率,就连持球攻击手埃迪琼斯都有55.5%。而长两分占比方面,球队的常规主力里也只有韦斯利更高。

这赛季,球队让戴维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与德里克科尔曼–韦斯利–埃迪琼斯–埃尔登坎贝尔–安东尼梅森这套主力阵容进行搭配,丰富球队的进攻资源。但由于仍然没有完全角色化的进攻选择,戴维斯在这套阵容下与主攻手的配合效果并不好,上/下场时本队的百回合得分差是尴尬的-0.8。于是,黄蜂队便也放弃了他,将他作为资产包中的一部分,以埃迪琼斯为主资产,从热火队交易来了贾马尔马什本和PJ布朗为主的一众球员,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核心阵容更新。

而在热火队,戴维斯的境遇更是严重恶化,整个赛季甚至只出场了7场比赛。哪怕他已经吸取了一些曾经的“经验”,在极其有限的出场中尽量增加自己的传球,赛季助攻率31%,百回合8.7次助攻,都显著高于两个黄蜂赛季。做出了一定的团队化改变,试图控制在“巨星区域”进行出手的机会,增加团队协作的传球。在两个起步赛季的发展受阻情况下,戴维斯也有试着改变自己,适应联盟对自己的要求,但却没有得到球队太好的回应,反而像与他同期、同顺位的一部分球员一样,即将要逐渐地掉出这个联盟的视野了—-20顺位的罗肖恩麦克劳德,与戴维斯一样在00-01赛季季中被交易,并随之在这一年打完了自己的最后一个NBA赛季。

戴维斯的打法当然伤害球队,但如果我们站在他的角度上看,这或许也是正常的。大学时的经历,让戴维斯早早明白:如果起跑平庸,那么就要自私一点,才能让自己获得众人的关注,就像每一年发展联盟中的那些球员一样。场均只有12分钟的出场时间,已经证明了他被球队不看好的鸡肋现状,那么,与其在场上谨慎过度,倒不如拿出自己一直以来擅长的东西,抓住仅有的时间磨练持球进攻技艺,防止削足适履之下的注定被淘汰。更何况,在他尝试着做出改变的00-01赛季,反而只有7场比赛+10分钟的待遇。

因此,在一笔关于布莱恩斯基纳、克里斯加特林、唐麦克莱恩的三方小体量交易中到了骑士队之后,戴维斯的想法势必变得非常简单:放弃失败的调整,不再任何的妥协,坚持自我,坚持在大学期间便帮助自己成功打入NBA的方法。

01-02赛季的骑士队,正是这样一个环境。在此前的赛季,他们只拿到了30-52的尴尬成绩,而他们的首发小前锋只是00-01赛季打出不足50%真实命中率的拉蒙德穆雷。这支孱弱的团队,除了当赛季拿下助攻王的安德鲁米勒之外并无太强的即战力球员,后来的骑士1.0时代打出名号的伊尔格斯卡斯甚至只是“04-05科比有多孤勇”佐证人克里斯米姆的替补。

对于克里夫兰的球迷来说,这很不好。但对于戴维斯来说,这简直不能更加完美了。他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作为第六人,他的出场时间暴增到23.8分钟,场均出手9.5次,拿下11.8分,而搭配阵容以韦斯利珀森、朱梅因琼斯、米姆、安德鲁米勒作为合作对象,也彰显了他作为替代拉蒙德穆雷的主要得分手的定位,OWS和OBPM也分别从前一年的0.1,-0.2,上升到了1.9和0.1。一个本来即将被联盟淘汰的边缘球员,在他职业生涯的第三年,新秀合同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浮上了水面,呼出一口气,靠着他一如既往的打法—-受助攻率从72.7%回落到63.8%。

而从结果上来看,01-02赛季在第六人砍分手定位上的发挥,也确实让戴维斯获得了骑士队的—至少暂时是02-03一个赛季的—–更高设定。展望2003年夏天,骑士队完全知道自己需要争取什么:勒布朗詹姆斯,可能是蒂姆邓肯之后,最为确定“能成为超级巨星”的选秀参加者。而放眼球队成绩,29-53的表现,也让骑士队不存在任何对摆烂以博取未来的心理障碍。一切都可以为了得到詹姆斯,并尽量为他提前准备好建队资产,而服务。而相比之下,拉蒙德穆雷已经28岁,戴维斯则只有22岁,后者显然是更具有留队价值的那一个—如果打得好,便可以在詹姆斯入队之后精诚合作,如果阻碍了詹姆斯的成长,也可以利用他在02-03赛季打出的表现进行交易。

也只有这样的思路,才能解释骑士队在2002年夏天的一系列操作:将穆雷打包2004年的次轮选秀权交易走,换到猛龙队场均只有几分钟时间的斯图尔特,以及明摆着是主目标资产的2007年首轮签(根据届时詹姆斯的成长情况进行选秀)。甚至连25岁、尚有发展空间的安德鲁米勒,也由于自身在个人进攻上的持球占比较多(两分球受助攻率不足30%),在得分和助攻上的持球成分过重—甚至重于已经属于得分手的戴维斯—而被换走,只为了提前给詹姆斯准备出球权空间,并从快船队拿到曾经的堕落天才达柳斯迈尔斯,再赌一把这位小前锋的天赋变现可能性,看看能否为詹姆斯的主控提供一些帮助。

换走主要即战力,拿来未来性与赌博性资产,提前为詹姆斯扫清障碍,充分表现出骑士队对于02-03赛季的无欲无求。或者准确说,他们就是在故意摆烂,“欲求”于詹姆斯的状元签。而戴维斯,年龄尚轻,此前作为第六人打出了一定的上升空间,是这个无所谓成绩的赛季最合适的主控人选—以他的打法,给他更多球权,几乎一定可以数据上升,于是,进可在詹姆斯入队后打副攻手或者第六人,退可以在市场价值提升后卖掉。而戴维斯也确实实现了个人表现的提升:首发上场,回合占有率提高到27.1%,两分球受助攻率下滑到新低的51.5%,助攻率提升到26.5%,大量的持球主攻,场均20.6分+4.9篮板+5.5助攻,在当年基本达到了20+5+5的优秀二、三号位标准。

戴维斯的效率依然低下,在持球增加的情况下,35.3%长两分占比带来了34.5%的低命中率,线%。但在基本数据上的表现,还是让他获得了球迷和媒体的关注,具有了一定的话题度。并且,在这个赛季,戴维斯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出手区域,场均三分球出手提升到2.6次,命中率36.3%,受助攻率68.9%。

因此,仅从02-03赛季的表现来看,戴维斯无疑展现出了一定的詹姆斯适配性—-虽然持球权重的上升会带来效率的下降,彰显着他的天赋不足所导致的球权消化能力有限(近框比例只有8%,命中率32.2%,说明了他在依靠身体条件突破与篮下对抗时的强度缺陷),但既能得分又能助攻,做一个至少暂时的第六人和副攻手还是可以的,三分球的点开,更是让他具有了配合詹姆斯连线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戴维斯到02-03赛季为止的一切,都是由两个筹码得来的:对进攻控制权的获得,打出来的数据。在第二和第三个赛季,他试图变得更加团队,更加适合自己的球队地位,但得到的却是不断下降的出场时间,以及几乎要被扫地出联盟的边缘化。反倒是01-02赛季在骑士,通过大量的进攻回合掌控,获得了骑士至少暂时性的青睐,生涯中首次升级成了常规首发,掌握了球队的进攻。这样的发展轨迹,也反复让戴维斯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如果天赋不足,无法马上得到关注和重视,就要打的“自私”,自己创造机会,用“自私”得来的数据证明自己,获得提升。在这样的信念下,在自家篮板上扔球自抢的凑三双行为,可谓是再正常不过了—三双,将让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球员,获得联盟的额外关注,从而得到展现、证明自己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种信念,让詹姆斯加入后,戴维斯说出的那句“他可以帮助我得分的”,变得非常合理—–尤其是在后半句是“他可以发挥组织能力,由我来得分”的情况下。在他看来,詹姆斯首先是新人,并且从来就不是一个以专精得分著称的新人,反而因为全能和大局观而备受赞誉。并且,作为当时球队中最擅长得分的主力四号位,核心球星,在混不吝的奋斗人生观下,这也是一种理应保有的高姿态自信,对于自身信念的坚持—-他一直以来便是如此提升地位,有了今天,那么在他看来,让出组织权,发挥得分强项,与詹姆斯珠联璧合、各自发挥,似乎也不是一个让外界多不可接受的事情。

但是,随后发生的—那些不必再赘述的—一切,直接让戴维斯看到了天赋对于一个人命运的决定程度。虽然他已经做出了自认为的诚意调整,两分球受助攻率回落到61.5%,增加了三分球的出手占比,但是,事情的发展速度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詹姆斯几乎没有任何对于成人篮球比赛的过渡阵痛适应期,拿出了代表一流水平的20、5、5数据,得分助攻一手抓。在这样的情况下,戴维斯的性格与言论,打法调整幅度,显然不能让骑士队满意。半个赛季后被交易走,也是无可奈何。

然后,戴维斯成为了NBA的流浪汉。处在沃克皮尔斯与三巨头夹缝时期的凯尔特人,豪赌老将夺冠后处于重建的热火,解散三头怪的森林狼,始终平庸的快船,都留下了戴维斯的足迹。而戴维斯的打法与地位也始终稳定:除了最后两年快船之外,首发、37-40分钟的出场时间、23-25%的回合占有率、50%多的两分球受助攻率、始终没有太下调的长两分。而且,戴维斯也尽量优化了自己的打法,增加了三分球训练,在巅峰时的两年甚至达到了39.7%和40%命中率,真实命中率也提高并稳定在了55%左右。在身体条件有限,突破攻框占比与命中率始终无法质变拉升的情况下,戴维斯已经做到了能做的一切。

可以说,戴维斯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打法,而他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但是,另一个不变的事实是:所有球队,都只是将他当成了过渡摆烂期的暂时持球手。“能撑一撑,但不能寄托希望”,或许就是戴维斯天赋的极限天花板了。与此同时,詹姆斯在他眼皮下的腾飞,则让天赋决定性的不可超越之鸿沟愈发清晰。

他或许只是一个平凡的奋斗逼而已。但是,作为奋斗逼,他已经比太多从开始便认命的人要强太多了。无论如何,他在联盟里扎扎实实地打了十三个赛季,远远超过了那些与他同处在首轮中后段,天赋非顶级的球员们。

里基戴维斯的奋斗逼特性,让他留下了一个青史留名的梗,但同时,也正是他对比类似的平庸者,稍显不那么平凡一些的原因。以他的出身而言,或许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结局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