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与防御,作为战斗形态的两个部分就如同硬币的两个面一样,既斗争又统一,既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相互转换,构成了战争的全貌。自拿破仑的说出那句“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之后,进攻至上的思想似乎更成了一种时髦,似乎战争成为了一种展示自身勇气和果断的浪漫,但在欧洲战场几十万大军劳而无功的“奔向大海”行动之后,战争的形态又在西线的烂泥中被定格了四年。一战结束后,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大国认定工业时代的强大火力面前,缺乏掩护的机动兵力是没有出路的,而以苏联和德国的后起新秀则在不断的摸索中掌握了运用机械化兵团砸开对方坚固防线的秘诀。
克劳塞维茨在其所著《战争论》中指出:“防御带有消极目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作战形式;进攻带有积极目的,但却是比较弱的作战形式”。进攻是一种主动攻击敌人的战斗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和目标,这正是进攻在目的积极性上的体现。但进攻作战中,作战部队需要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机动,需要粉碎防御一方依托坚固工事或者有利地形进行的顽抗,甚至需要应对敌方机动兵团进行的反击,非用于直接作战的兵力调配和物资消耗较大,所以才会说进攻是一种较弱的作战形式。正因为如此,通常情况下作战双方所拥有的力量强弱,是选择作战样式的基本依据和物质基础,这也即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进攻的一方往往需要在兵力和火力等作战要素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攻势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从而达到既定的作战目的。生平是逢敌必亮剑的李云龙,在日军全面优势的“铁壁合围”攻势下,也选择通过预设阵地进行防御作战保存实力,待天黑后趁夜转移。因为正如李云龙在回答战士为什么不进攻的提问时所说的,进攻是需要本钱的。
防御作战是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其主要目的是依托预设阵地或者在防御地域内有限的机动,大量杀伤、消耗敌军,从而扼守预定防御目标,或为己方进攻创造条件。同进攻战斗相比,防御作战的目的和作战区域都相对有限,通常情况下,防御作战只需要扼守住特定的防御区域或者为其他方向的作战行动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其作战目的即已达到。而防御作战虽然虽然并不排斥局部区域内的机动和进攻,但兵力活动的区域和进攻作战的范围都相对有限,这正是防御作战目的上消极的表现。但也正因为防御作战的区域和目的性都相对有限,所以在兵力配置和物资配给方面的灵活性相较于进攻的一方而言更具灵活性,也即是《孙子兵法》所言“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而且防御作战通常可以依托己方的预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其作战的目的性也相对更加明确,所以防御作战又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势。在进攻作战中,通常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以增强对敌的打击力度,逐次投入兵力的“添油战术”历来是大忌,但在防御作战中,则可在特定的节点以少量兵力牵制敌军主力,视战局发展再作增援。这在部署上被称为兵力前轻后重,而非所谓“添油战术”用的好同样能创造奇迹的神论。这样部署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重兵猬集的一线部队为敌优势火力杀伤后无兵可调的窘境,这一点也体现出防御作战不同于进攻作战的特性。
进攻作战虽然是一种积极性很强的作战形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作战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要消灭依托坚固阵地防守的敌军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孙子兵法》为我们记述了古代攻城作战的大致过程:“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攻城作战不仅己方兵力和装备损耗较大,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对于后勤补给的压力也大,但攻坚作战又是进攻作战中很难避开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向草原游牧民族那样的作战对象发动进攻,难点不仅在于寻找到敌军主力并进行消灭,而且己方绵长的补给线很容易被敌方所切断而导致形势逆转。
因此,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时代,进攻作战不仅考验统帅和将领的个人水平,也考验其军队和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政权的整体实力。而在欧洲中世纪,各封建领主长期凭借坚固的城堡割地自守,各实力大致相当的封建领主很难打破对方的城堡(具体可以参照《摔个跟头就亡国》一文》,战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以几乎仪式般的围城—谈判这样的形式在进行。到18世纪,欧洲各国依旧热衷于据守要塞或棱堡对峙,而不愿进行机动性野战。这便是拿破仑说出那句“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的时代背景,拿破仑这句话针对的是那种过分依赖要塞或棱堡进行的静态战争形式所说的,其本义并非否定防御的重要性。
但后世往往不加选择地滥用这句话,尤其是二战前的波兰和苏联,几乎完全只意图依靠进攻瓦解敌军的作战行动,而忽视了依托坚固筑垒地域所进行的防御作战对敌机动兵团迟滞所带来的重要意义。而英法则忽视了机动兵团的进攻作战对于敌方作战行动的巨大威胁和干扰,而选择了依托坚固防线消极观望的“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手段的革命性进步带来了战场环境的重大改变,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军事界对作战理论也进行了积极调整。在冷战期间的各国作战理论中,普遍强调进攻作战依靠强大的打击集群对敌正面和纵深采取全向式的攻击。
而防御作战也依托装甲力量为骨干构筑支撑节点,以环形、立体的防御结构迟滞敌方攻击,以全向式的反冲击挫败对方进攻。这样的作战模式对于兵力、兵器、兵员素质、作战体系的整体要求极高,在冷战结束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针对伊拉克等区域性强国的作战中,往往凭借着整体实力的优势取得一边倒的胜利。美军在海湾战争后总结出的不对称作战理论中强调在战略位置、作战空间、作战力量、作战手段、作战效果、作战时间、作战心理、打击目标和作战重心八个方面中全面发挥己方优势。
而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军事领域,作战手段也必然将更加丰富,但这些作战手段对于军队和其国家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将极大的增加区域性强国和世界大国之间作战能力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足够抵消防御这一较强的作战形式所带来的优势。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大国和区域强国或者地区的作战中,采取进攻手段的大国取得胜利的情况依旧会是多数(区域强国或者地区除非获得大国的支持或者直接援助),但这并不改变进攻与防御两种作战形势的力量对比,因为造成战场力量强弱的因素原本就在战场之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